2016年4月30日 星期六

【活動回顧:輕微聽損暨新式聽覺輔具研發學術研討會】

        上周日(4/24),由馬偕醫學院聽力暨語言治療學系張秀雯助理教授,率領SmartHear研究團隊,帶來關於輕度聽損、單側聽損、新式聽覺輔具相關主題之精彩的內容,富有知識性的研究和臨床實務分享,使參與的臨床聽力師、語言治療師、學生...等收穫良多。詳細議程請見下圖一。



  • 研討會時間:2016/4/24 9:00~17:00
  • 研討會地點:台北馬偕醫院平安樓15F大講堂




         圖一、研討會議程


        小編特別針對各個演講主題,整理了簡要的課程筆記,與各位關注單側聽損兒議題的朋友們分享。




主題一:「輕微聽損:實證研究與案例分享」

       許多人聽到輕微聽損,直覺地認為這問題不大,而真的是這樣嗎?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張逸屏主任提到,輕微聽損包括單側聽損、輕度聽損、高頻聽損,而輕微聽損的孩子其實容易遺漏速度較快、較輕柔的談話以及隨機學習的機會,長期下來,可能會使問題越來越嚴重。像是高頻聽損可能會造成喪失語音清晰度、容易混淆字音,而輕度聽損在30 dB HL也可能錯失達25~40%的語音訊息。因此,輕微聽損其實是不可忽略的議題。

主題二:「單側聽損:實證研究與臨床實務」

         關於單側聽損兒,有些人說一耳就夠了,究竟「夠了」指的是甚麼夠了?本場次的講員張秀雯助理教授指出,就聽覺表現來說,單側聽損兒與聽常兒童有明顯的落差,可是在口語及語言發展上文獻的報告上仍有很多矛盾之處。不可否認的是,至今研究上仍有太多缺口、及不一致的面向,以至於聽語專業人員無法提供家長具共識的建議。例如,單側聽損兒是否需要助聽器介入的議題,對雙側聽損兒在研究上有較可靠的實證,證實配戴助聽器是有益的,但是對於單側聽損兒的效益卻仍無共識,因此在臨床實務上,單側聽損對耳鼻喉科醫師和聽力師均是一大挑戰。講者建議聽力師及家長應更密切頻繁的追蹤孩子的表現,可觀察的面向包括語言的發展(ex.Babbling)、聽覺注意力的表現、使用功能性聽覺行為量表進行結構性的觀察(例如PEACH 華語版嬰幼兒聽說能力家長觀察記錄)等。


主題三:「實現於智慧型手機平台之新式聽覺輔具智慧聽(SmartHear)」

       一般助聽器價格昂貴總令患者卻步遲疑,而智慧聽 (SmartHear),透過智慧型手機,連結藍芽耳機來進行輔聽的功能,希望能提供聽損者價格低廉、不具殘障象徵的新式聽覺輔具。智慧聽主要能輔助輕度聽損者、甚至單側聽損者在噪音中的聆聽困難情境。智慧聽研究團隊也持續加入更多適用於聽損者的功能,像是錄音功能、語音辨識處理功能。在研討會中,講者中研院的曹昱博士也為我們展示另一種技術,使用者聽到不同語言的對話時,透過語音辨識處理,立即並精準翻譯出來。科技持續在進步,助聽輔具的產業也正在蓬勃發展。相信未來必定會有更多元、人性化、容易取得的科技產物,來幫助聽損患者擁有更便利的生活。


主題四:「實現於智慧型手機平台之新式聽覺輔具:適應性聽覺補償架構設計與實踐」

       現行解決感音神經性聽損的聽取困難,大部分的人都會採取使用助聽器的方式,然而使用助聽器的人有95%說他們想要改善在噪音下聽語音的能力,可見這是助聽器還需進步的地方。此場次的講者中研院的賴穎暉博士介紹其所開發的適應性聽覺補償(adaptive wide dynamic range)的增益架構,透過改善聲音經擴音後的訊噪比,未來可望實現於助聽器的擴音補償,協助聽損者改善噪音下語音分辨的能力。


主題五:「新式聽覺輔具之電聲量測」

       隨著科技的演進及進步、新時代的到來,聽覺輔具不再僅限於助聽器及人工電子耳...等,越來越多新式穿戴型裝置和手機結合的產物亦將觸角伸入聽覺的輔具,也因此有相關新興問題的產生:哪一些輔具屬於醫療級器材?什麼樣的規格能夠被稱為醫療級器材?而由於手機應用程式處於一個開放式的環境,當手機軟體更新時,是否會造成應用程式功能的改變?進而影響其效能?科技帶來的創新,對於輔具的分類勢必和以往有所不同,這也是之後所會面臨的考驗。
       此場次的講者李沛群助理教授提醒,針對新式聽覺輔具的電聲量測要考慮的不僅只有一般量測目的、信號特性...等,其他仍須考慮的部分還包括當其成為一新式聽覺輔具後,功能會不會和手機原始用途(通話)產生衝突?經手機處理的時間是否會產生無法被辨識的可能(和助聽器比較)?還有校正及保養的問題。這些當中的核心概念便是風險的管理!風險管理的部分包含:產生問題的發生率有多少?應該如何管控危險至最低?以上事項都是未來在面臨新式聽覺輔具研發過程所需注意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