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面性新生兒聽力篩檢」由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西元2012年3月15日開始推動及實施。
- 適用對象:2012年3月15號後出生、本國籍三個月以下的嬰幼兒
- 使用工具: aABR (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
- 通過標準及流程:若兩耳在 35 dB nHL 皆有反應,則通過;倘任一耳沒有反應,則不通過,而沒有通過標準,則會按照一定流程轉介或是複測(以下附上新生兒聽篩流程)。
- 如何施測: 以下影片連結為馬偕醫院執行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步驟 衛教影片http://blog.yam.com/hclin59/article/120597875
- 哪些地方可施測:以下連結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告 審查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確診的醫院名單http://www.hpa.gov.tw/BHPNet/Web/HealthTopic/TopicBulletin.aspx?No=201205030001&parentid=201110060001
然而,單側聽損或是輕度聽損的兒童亦有可能從新生兒聽篩中遺漏、未被篩檢出來。故當檢查結果為通過時,家長仍需密切注意孩兒的日常行為及發展是否符合該年齡應有的表現,倘若檢查結果為不通過時,則可進一步介入(助聽輔具、聽能復健...等)。
2. 「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回顧臺灣國內的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計畫,正式推行始於1995年由婦幼衛生研究所(國民健康局之前身)在全國各縣市分區施行
- 適用對象:滿3歲~未滿4歲的托兒所、幼稚園小班的學前兒童
- 使用工具:耳鏡檢查、手提式中耳篩檢儀、掌上型純音聽力篩檢儀
- 通過標準及流程:以 25 dB HL為標準,需通過頻率1000、2000、4000 Hz 。經兩次檢測,均呈現有任一耳在任何頻率沒有反應或是未通過,則轉介到醫院做詳細的聽力診斷、評估 (以下附上一般篩檢流程)
依據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在台中1030名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中,找出33名輕、中度聽損兒童,其中有32名幼童的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小孩有聽力損失,也就是說仍有大多數家長是透過篩檢結果得知。由此可發現,學齡前兒童聽力篩檢有其重要性。
綜合以上資訊,不論是「新生兒聽篩」或「學齡前聽篩」,都是找出單側聽損的方式之一,可是聽篩仍只是篩檢,並不能詳細地得知孩子聽力表現,尤其是單側聽損兒童,所以家長平時仍需多觀察孩子對於聽聲音、及語言能力的表現,當有發現任何異狀時,仍應主動尋求聽力師或耳鼻喉科醫師協助,以免影響到孩子在學習語言、語文以及認知能力上的表現。
%參考資料:
台北市健康管理處
林鴻清醫師部落格
馬偕醫院執行新生兒聽力篩檢的步驟 衛教影片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台安醫院 醫藥專欄
2001年研究報告:
盛華、林鴻清、葉文英 (2001)。學前兒童聽力篩檢模式探討研究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台
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